辽宁大学考研(辽宁大学考研分数线)

辽宁大学考研,辽宁大学考研分数线 2009年4月23日,38岁的蔡伟收 …




辽宁大学考研,辽宁大学考研分数线

2009年4月23日,38岁的蔡伟收到一封来自上海复旦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通知书到手那一刻,蔡伟的手禁不住颤抖,他仔细阅读通知书的内容,没有错,他真的被录取了,他成为了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就在通知书到手前,蔡伟还在为一日三餐奔波,每日蹬着三轮车挣辛苦钱,属于那种走在大街上就能迅速融入人群的芸芸众生之一,从三轮车夫到复旦博士,蔡伟是如何做到的?

蔡伟被复旦大学录取

酷爱文字的少年

1972年,蔡伟出生于辽宁锦州的一个普通家庭,父母都是工人。

蔡伟从小就对文字感兴趣,念小学时喜爱书法,父母特地买了一本厚厚的字典供他学习。

没事的时候,他就喜欢抱着字典闷头啃,时间一长就掌握了很多生僻字,促使他喜欢上语文。

读中学时,班里的同学都知道蔡伟爱好研究生僻字,就连语文老师遇到不认识的生僻字都会虚心向他请教。

不过,蔡伟除了语文,其他科目都很一般,属于偏科很严重的一类学生。

蔡伟

他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阅读欲望,脑子里总想去研究、认识更多的文字,对其他科目的兴趣远比不上语文。

语文课本上的的文言文、唐诗宋词他都背得滚瓜烂熟,很快,这门科目的书籍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求知欲,他转而迷上课外书。

高中时,蔡伟跑到锦州市内有一家图书馆,他特地去考察那里的藏书量。

踏入图书馆的那一刻,望着馆内陈列的一排排书架,他仿佛化作遨游于知识海洋的鱼儿,自此一发不可收拾。

从那时起,蔡伟有空就往图书馆跑,时常废寝忘食地捧着一本本书籍阅读,曾经创下一年多的时间里看完三百多本书的记录!

他尤其爱看古典书籍,常人眼中生涩难懂的文字不仅难不倒他,反而能满足他认识更多生僻字的癖好。

蔡伟的读书笔记

高二那年,蔡伟偶然在《文史》上见到古文字学泰斗裘锡圭先生的一篇论文,他意识到原来存在专门研究古文字的学者,裘锡圭正是其中之一。

受到这篇文章影响,蔡伟对传统“小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这里的“小学”并不是常人所说的与中学、大学区分的小学,而是“语言文字之学”,是中国古代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统称。

蔡伟以前痴迷文字是因为天生的热爱,但从那一刻起,他突然有了梦想和目标——他想成为一个古文字学者!

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往往是残酷的。

蔡伟

次年,蔡伟在高考中落榜。

他偏科太严重,除了语文,其他科目毫不起眼,总成绩没有达到上大学的分数线。

考不上大学,如何成为一名专家学者?

蔡伟第一次感受到现实的残酷,但他没有任何办法,只能无奈接受。

那年,他19岁,拿着高中毕业证步入社会,进入一家胶管厂成为一名流水线工人。

学海无涯苦作舟

在工厂工作了一段时间,蔡伟发觉自己无法割舍对古文字的热爱,再三思量后,他决定自学,或许会很艰难,但这是他的梦想。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每当工作结束,工友们不是结伴打牌就是喝酒聊天,蔡伟则是像个“异类”,抱着一本书籍琢磨。

蔡伟

有时他会收集工友们扔掉的废烟盒,抽出里面的锡纸记笔记,如果没有纸,他就随手在大腿上比划一下,加深印象。

这种古怪的举动引起工友们的注意,他们对蔡伟嗤之以鼻:一个工人抱着书装文化人?这是吃饱了没事干吧!

那时的人观念都比较保守,在他们看来,工人就是工人,注定一辈子要在底层摸爬滚打,有精力看书还不如多干点工,多挣点钱实在呢!

蔡伟不在意旁人的目光,他一心一意沉浸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无论日子过得多艰难,他的自学道路一直没有断过。

每隔几天,他都会跑一趟图书馆借一堆书抱回家。

蔡伟

对于珍贵的书籍,图书馆不外借,蔡伟也没有钱买,一本新书要几百块钱,他消费不起,拿去复印也不可能,那时候的复印费同样昂贵。

不过这难不倒蔡伟,他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将不能外借的书整本抄下,如《方言》和《尔雅》这两本典籍就是他亲手抄下来的。

通过这种方式,买不起书的蔡伟也拥有了很多“藏书”。

1994年,胶管厂因效益不好而倒闭,蔡伟跑到一家食堂做馒头,不久,他捣鼓了一辆三轮车,每日推着三轮车去摆地摊。

虽然挣的钱不多,但足够糊口,最主要的是这份活可以让他腾出时间来自学。

蔡伟

他不像其他摆地摊的小贩那样吆喝,每天早早来到摊位后,他就取出一本书埋头看,有顾客来就应付一下,没顾客来就专心看书。

在这条街上,蔡伟的摊位总是最冷清的一个,他赚的钱远比不上其他小贩,大家都笑他是个怪胎:一个小贩就知道看书,简直不伦不类嘛!

总是被人当怪胎看,蔡伟不是没迷茫过。

同年,他给自己崇拜的古文字泰斗裘锡圭先生写信,诉说自己的志向以及对古文字的热爱。

裘锡圭

裘先生非常欣赏他的理想,回信鼓励:“不计名利,刻苦潜修,十分钦佩。”

这封回信令蔡伟深受感动,他没想到对方作为知名的学者教授,竟然会认真地与自己这种小人物交流。

这令他彻底下定决心:爱我所爱,无怨无悔,何求回报?

一边摆摊一边看书自学,这种生活他一过就是十几年。

蔡伟和妻子的结婚照

期间,蔡伟在媒人的介绍下与一名女工人结婚。

妻子的文化水平不高,她不知道蔡伟每日埋头苦读有什么用,但并不干涉,因为蔡伟的书不是借的就是手抄回来的,花不了几个钱,她也不求丈夫挣什么大钱。

那时,无论是妻子、父母,还是周围的人,都没有想到这个只知道埋头看书的男人日后会轰动全国。

蔡伟

三轮车夫赛过专家

1997年,裘锡圭先生在《文物》第一期上发表一篇名为《<神乌赋>初探》的文章,文中对尹湾汉墓出土的简牍篇目《神乌赋》进行了一番探讨,提及神乌赋中有“佐子”二字尚不明其意。

蔡伟一向关注裘锡圭的动向,他看完这篇文章,立即写信给裘锡圭道出自己的见解:“‘佐子’很可能读作‘嗟子’,这里的‘嗟’应是一个叹词。”

裘锡圭看过蔡伟的回信又是惊讶又是佩服,没过多久,他再发一文——《“佐子”应读为“嗟子”》,文中表达自己对蔡伟观点的认同。

这是蔡伟第一次在学术界被人提及,而且还是出自古文字泰斗裘锡圭之口,他深受鼓舞,特地跑到北京拜访裘老先生。

两人见面一番交流,裘锡圭对蔡伟即欣赏又惋惜,他从蔡伟身上见到了研究者特有的忍耐和毅力,希望蔡伟能去考研。

但蔡伟对自己没信心,因为他的英语太差,怕考不过。

裘老转而建议他有时间就在网上发表一些文章,慢慢在学术界混出名堂来。

蔡伟记住了这个建议,但他实在太过贫穷,直到2003年才筹钱置办了一台电脑,他在国学网上注册了一个名为“抱小”的账户,陆续发表与古文字相关的文章。

蔡伟

每次他的文章更新,裘锡圭总要去看一看,不止一次给予好评,甚至在后来一次面对记者采访时,裘锡圭很直白地说:“在有些地方,我也没有他这个水平。”

能让古文字泰斗裘锡圭这般评价,可见蔡伟的文章确有干货。

在裘老的有意提点下,蔡伟逐渐被学术界的人所知,但他生活依旧贫穷,仍在每日摆摊维生。

2007年,北大的年轻学者董珊注意到蔡伟的国学账号已有很长一段时间没有更新文章,他一向佩服蔡伟,便写信询问缘由。

原来,蔡伟的妻子生病住院,为了赚到足够的医药费,蔡伟放弃摆摊,开始蹬三轮挣钱,已经没有多余的时间研究古文字了。

蔡伟

董珊从蔡伟的回信中察觉到他颇为气馁,这时的蔡伟已经35岁,或许他自己意识到,成为古文字学者的梦想无法实现了。

命运总是眷顾有准备的人,就在蔡伟打算放弃之时,机遇悄然而至。

当时复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恰好准备与中华书局、湖南省博物馆联合编纂《马王堆汉墓简帛集成》,正需要对古文字有深入研究的人才参与。

董珊的老师刘钊教授正参与此事,董珊便极力向刘教授推荐蔡伟。

刘钊教授又与裘锡圭先生商量,裘老对蔡伟的能力赞不绝口,众人推荐之下,研究中心决定——聘请蔡伟!

裘锡圭

蔡伟受邀进入研究组,一些不明就里的研究员一开始对这位土里土气的“三轮车夫”颇为不服,但是他们很快就明白自己错得离谱。

蔡伟展现出惊人的古文字功底和研究能力,他总是仔细地翻阅一张张竹简照片,每一张都留下注释,大部分难以辨认的古文字他都能提出独到的见解,直让一帮专家汗颜:这个三轮车夫好厉害!

进组一年,就连几位主持工作的教授都对蔡伟的能力感到佩服,他们建议蔡伟去攻读博士生。

大器晚成终圆梦

其实早在2000年的时候,裘锡圭先生就想过让蔡伟读博。

那时复旦大学初步实行一项新制度:两院院士、杰出教授以及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指导老师可自主招收博士生。

但这新制度还有一个附加规定,那就是报考博士的人必须具有硕士学位或是同等的学历,蔡伟的学历是高中水平,并不符合规定,这事便不了了之。

眼看编纂工作结束,裘老又起惜才之意。

他回到复旦大学,极力向校招生领导推荐蔡伟,又联系了另外两位著名学者——李家浩、吴振武,三人一起联名推荐,再加上复旦大学的申请一同送到教育部。

蔡伟

值得一提的是,李家浩教授和吴振武教授并没有见过蔡伟,但是都读过他的学术文章,同样认可他的才学。

教育部经过审核,同意了这个申请。

那时蔡伟已回到家里,仍旧靠蹬三轮讨生活,经历过真正的古文研究工作,他心底更加渴望成为古文字学者。

想什么来什么,裘锡圭教授通知他有机会参加入学考试,学校考虑到他英语不好,还将英语考试换成日语考试,一旦通过,他就是复旦大学的博士生!

蔡伟非常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他突击学习日语,不久便满怀期待地参加考试。

2009年4月,在家中忐忑等待的蔡伟终于收到了梦寐以求的录取通知书——他被复旦大学录取,成为一名博士生,导师正是裘锡圭老先生!

蔡伟

多年坚持,终有回报。

很快,三轮车夫一朝逆袭,摇身一变成为名校博士生的新闻轰动了整个辽宁,随即在全国范围内发酵,各大新闻媒体纷纷报道此事,引发热议。

蔡伟一夕间成为名人,他的故事充满了励志的元素。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蔡伟被采访过几次后就开始躲避媒体,甚至特意换掉手机号码。

这是因为裘锡圭先生希望他不要过多暴露在媒体之下,做研究的人,不能太看重名利,要靠学术成果说话。

蔡伟牢记恩师教诲,从爆红迅速转为低调,开始攻读博士的生涯。

他是自学成才,导致知识体系不系统,因而读起来比其他人吃力,足足花了六年才完成博士学业,这时他已经44岁了。

毕业后,经过多次投递简历,他被安顺学院聘用,除了教授古代汉语、文字学、书法三门课程外,还负责在校图书馆编写馆藏古籍书志。

蔡伟正在给学生上课

在这里,蔡伟低调行事,从不跟人讲自己过去的经历,有很多学生都不知道,这位其貌不扬的老师就是曾轰动全国的“三轮车夫”。

“做学问,不就是要经得住长时间的埋头嘛,名利是致命伤。”这是蔡伟曾说过的话。

他未成名前,曾以“抱小”为网名发表学术文章,“小”即是他热衷研究的“小学”,“抱小”就是拥抱自己热爱的学术,坚守初心。

正是始终不忘初心,拥抱梦想,蔡伟才迎来圆梦的结局。

过程说来简单,其实是几十年如一日对自己所爱事业的无偿坚持,从三轮车夫到拥有博士学位的大学教师,蔡伟的逆袭看似不可思议,实则是情理之中。

蔡伟

2019年,蔡伟的学术专著《误字、衍文与用字习惯》一书出版。

该书有着他一贯的缺点,系统性欠佳,但也有一贯的优点,那便是干货满满,充满启发性,可以看出只有刻苦研究过古文字的老先生才能写得出来,大多数网友都给予赞扬。

正如恩师的教诲那般,蔡伟用学术成果来说话,努力地钻研着。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三轮车夫尚可自学成才,我们这些享受着优渥学习环境的年轻人又岂能落后?

有志不在年高,有梦就去追寻,追梦人,加油!

辽宁大学考研(辽宁大学考研分数线)